国际公司要闻

【回首筑梦 再启新程】塞尔维亚会展中心:先跨越 再言语

发布日期:2025-02-18
信息来源:塞尔维亚会展中心主体结构项目

多瑙河畔,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塞尔维亚,有这样一句谚语:“先跨越,再言语。”习近平主席曾用它来形容中塞两国之间跨越山海的深厚友谊。

在水电七局塞尔维亚会展中心的建设现场,这句谚语更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,成为项目建设的真实写照——在这里,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语言。

攻克设计难题:用专业与行动赢得认可

塞尔维亚会展中心项目采用 DB 合同模式,设计环节至关重要。然而,当地设计团队经验不足,制约着现场的进度。

混凝土垫层初始设计厚达 10厘米,项目部核算后发现浪费材料、增加成本,且部分区域无需这么高的厚度;钢筋含量远超行业标准,成本大幅攀升;ETFE 膜结构设计更是当地团队毫无经验的难题。

面对这些问题,我方团队没有过多争论,而是用行动证明专业。技术骨干联合设计咨询团队,多次深入现场,精细勘察地质。经过多轮计算论证,团队将垫层厚度优化至 5厘米,削减了近 6000立方米的混凝土用量。当地设计团队负责人起初持怀疑态度,但在我方严峻、科学的验证方式下,最终对优化结果表示认同。

在钢筋含量问题上,我方专业小组进驻对方单位,拆解计算模型,分析受力情况,提出优化配筋方案。经过反复讨论,单个连廊钢筋用量减少了约 40吨。当地设计团队的结构工程师对细致的计算表示由衷的佩服,逐步认可“中国方案”。

ETFE 膜结构设计是最大挑战,我方项目部联合三家膜结构厂与两家钢结构厂,组建超强团队,奋战两月,完成整体分析计算,优化设计方案,削减钢结构用量。这些优化步骤与对比数据成为说服对方的有力证据,最终获得认可。

这场“先跨越,再言语”的展示,彰显了我方项目部的专业素养、毅力与问题解决能力,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。

打破沟通壁垒:手舞足蹈的默契配合

塞尔维亚会展中心项目初期,语言不通成为质量安全指令传达的难题。

施工现场机械轰鸣,噪音嘈杂,口头沟通力不从心。为打破这一困境,项目部决定推行统一的工地工程机械通用手势培训。

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个施工区域,召集全体操作人员,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讲解,经过反复练习,工人们逐渐熟练掌握。

现在,中方与塞方员工只需一个手势,就能默契配合,工程机械高效运转,减少操作延误与安全隐患。塞方工人伊戈尔感慨地说:“这种手势培训太实用了,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沟通不畅了。”

同时,为了强化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沟通,项目部招聘了 10 名当地优秀大学生,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质量管控专项培训。

培训内容涵盖施工工艺、质量检测标准流程及问题处理应急策略等。考核合格后,这些大学生被安排到各施工班组担任沟通协调员,凭借熟悉当地语言文化的优势,架起沟通桥梁,确保质量管控要求精准传达。

为固化管理成果,一本中、英、塞三语对照且图文并茂的质量交底手册应运而生。

手册中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标准都以清晰图片、简洁文字呈现。现场交底时,配备专业翻译人员,逐页解读,耐心解答疑问。塞方现场工人们拿着手册道:“这本手册太实用了,我们都能看懂。”

此外,项目部邀请法律专家举办专题讲座,解读塞尔维亚当地的建筑法规、劳动法规及环保法规等,让全体员工知法守法。结合项目特点,制定详细应急预案,针对自然灾害、安全事故等突发情况,明确应对流程与责任分工,通过模拟演练让大家熟悉流程。

提升施工效率:言必求实,以行证言

在现场,如何有效提升施工效率是保障工期的重要手段。按照原计划,完成本年度混凝土结构施工需要中国工人70到80人,不仅人力成本高昂,人员调配也极为困难。

然而,施工主管张柯却有着自己的妙招。他深知,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完成任务,必须从施工流程和资源配置上动脑筋。

张柯带领团队深入施工现场,反复研究施工流程,实地测算每一个环节。经过多日的分析和讨论,他决定大胆采用小型机械配合人工的全新施工模式,很快显示出效果,施工效率大幅提升,实际投入的工人数量锐减到45人。

针对当地合作公司MT设备投入大但效率低的问题,张柯组织多部门联合分析,重新规划施工工序。

以3个展厅的回填工作为例,他将工作区域巧妙划分为6个作业区,通过合理的设备调拨与租赁,仅用一半的设备就完成了相同的工作量,施工周期缩短约20天。

张柯还依据建筑分布与施工流程,将施工现场划分为七个施工分区,明确每个分区的施工顺序及衔接点,实现了高效流水作业。同时,月例会、周例会及专题会议制度的落实,积极协调电建建筑与MT公司的施工进度。在行政楼施工中,通过合理安排模板等周转材料的循环使用,材料投入减少了30%,施工速度提高了40%。

如今,塞尔维亚会展中心即将拔地而起,它不仅是中塞合作的标志性建筑,更是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象征。在未来的岁月里,这座建筑将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期待,见证更多跨越山海的合作与交流。

会展中心全景

中塞员工默契配合

张柯(中)与当地工程师沟通施工细节

返回顶部